中国汽车品牌在出海的道路上正越走越远。
“未来10年,小鹏汽车一半销量将来自海外。小鹏国际化的策略是从欧洲起步,以科技为导向,将中国的智能化带向全球。”近日,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在MONA M03上市发布会上如是说。无独有偶,比亚迪高管此前也曾表示,公司对未来海外销量的预期是占到比亚迪整体销量的近一半。而上汽大通总经理郝景贤曾在今年4月举行的北京车展上表示,未来,上汽大通海外市场销量将占据总销量的一半。
与此同时,奇瑞等自主品牌车企正逐渐逼近这一目标。今年1~8月,奇瑞集团出口量达到72.03万辆,在国内自主品牌整车出口企业中领先,同比增长25.2%,占集团整体销量比例为47.75%。可以说,距离海外销量50%的目标仅一步之遥。长城汽车也在提速。今年1~8月,长城汽车累计销售74.54万辆,保持上升势头。其中,海外销量达28.01万辆,占比接近40%,同比增长54.2%。
出海愿景与海外需求日益契合
剑指海外销量占比50%,标志着中国车企在国际化、全球化进程上有了更高的追求。“经过这么多年的技术积淀和市场历练,无论是国内造车新势力还是自主品牌传统车企,都有着日益强烈的海外布局意识。这一目标的背后,是中国车企出海愿景与海外市场需求日益契合的一种外在反映。”北京科技大学教授曾欣向《中国汽车报》记者表示,一方面,如今的中国车企已经逐渐具备了“走出去”的实力,能够满足国外一些地区市场的汽车消费需求。同时,近年来国内车企正在加速转型,不断扩大海外市场并希望找到新的盈利增长点,才能斩获更高的利润率,以此对加速技术研发、产品迭代、提升市场竞争力形成有力支撑。另一方面,国内汽车市场“内卷”加剧是众所周知的事实,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倒逼车企加速“走出去”,开拓新的市场,增加产品在海外的销量,以此推动车企进一步的发展和品牌向上。
“越来越多的中国车企开始将海外销量占比50%设定为战略目标,具有多重意义。”国际智能运载科技协会秘书长张翔在接受《中国汽车报》记者采访时认为,战略目标是引领企业发展的一种重要力量,尽管不一定马上就能实现,但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成为企业全员奋斗的动力,也会督促企业为此去努力。同时,这一目标的提出,对于车企而言也具有提升产品认知度、提升品牌影响力的作用。
“目前,多种因素在驱动着车企不断拓展海外市场。”长三角研究院新能源应用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梁筱磊向《中国汽车报》记者分析,从产品角度看,车企“走出去”,要适应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规要求以及消费者偏好,就需要对产品进行适应性开发,通过这样的调整,车企能够为当地消费者提供“量身定制”的产品和服务,从而更好地满足海外不同地区市场的不同需求,提升销量和市场份额。有的车企甚至还从中总结了一系列经验,如奇瑞汽车通过针对海外市场法规、产品适应性、产品竞争力的“三个开发”,提升了海外消费者的认可度和接受度,海外销量占比大幅提升。同时,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,近年来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不断增长,尤其是近两年中国品牌电动汽车在欧洲、东南亚、拉丁美洲等市场均取得了不错的销售业绩。这表明,新能源汽车在海外市场具有巨大的增长潜力,抓住这一机遇,中国车企可以进一步提升其在海外市场的份额和影响力,也能提升自身的盈利水平。
对此,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新能源创新技术中心研究员胡丰林向《中国汽车报》记者表示,从世界经济格局来看,目前全球经济逐渐复苏和汽车消费需求不断回升,都为中国车企在海外市场的拓展带来良好机遇。与若干年前相比,中国车企在技术创新、产品质量、车型档次和价格竞争力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,具备了一定的全球竞争力,这也是中国汽车出口大幅增长的重要因素。例如,星途、岚图等自主品牌汽车在国外推出的都是中高端车型,“优质优价”的中国汽车产品正逐步赢得日益广泛的海外市场。值得一提的是,中国车企在智能网联汽车方面的先发优势,进一步提升了产品在海外的市场竞争力,也是提升海外销量的一个重要支点。
海外销量反映国际化战略成果
国际车企的国际化发展一般要经历“产品出口规模化”、“海外运营本地化”、“经营布局全球化”3个阶段。经过几十年的国际化发展和海外布局,主要跨国车企已经实现了从国际化走向全球化,成为真正的“全球性企业”,全球研发、生产和销售。中汽中心资深首席专家、中国汽车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总工程师吴松泉认为,相比本国出口量,海外销售量更能反映车企的国际化战略成果。
梁筱磊对此表示赞同。他说,一方面,一家车企实力达到一定程度,必然要去布局国内国外两个市场,像奇瑞、上汽、比亚迪、长城、吉利等,近年来随着实力的不断增强,都在大力布局海外市场。从目前的汽车产品出海格局来看,新能源汽车出海拥有更多优势,无论是在电动化、智能化、智能驾驶、智能座舱等技术层面,还是外观设计及市场定价等方面,中国新能源汽车都走在了世界前列,拥有独到的优势。因此,无论是在中东、东南亚还是欧洲的汽车市场,中国新能源汽车具备了前所未有的更强的市场竞争力,如果能实现海外销量占比50%,表明车企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完成了“走出去”阶段性的海外市场布局。另一方面,海外销售量反映的是海外市场的实际销量,而出口不一定能够马上转化为实际销量。因此,海外销售量更能反映企业国际化战略的成果,彰显自身的实力。
值得注意的是,“All in”新能源汽车的比亚迪近年来正在加快推进海外市场的布局。胡丰林谈到,比亚迪不仅在向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产品,还积极在欧洲、东南亚等地布局生产制造、销售渠道等,无论是力度、广度上都透露着实力,随着海外市场布局的推进,比亚迪海外销量占比势必会快速提升。比亚迪自2022年停产燃油车全力推进新能源汽车,2023年销量就超过了特斯拉,今年跻身世界销量前十的车企之列,相信比亚迪“滚雪球”式的发展会越来越快,出海也会取得突出业绩。
就目前而言,如果按照全球车企的国际化成熟度划分,大致可以分为三大梯队:德国、日本和韩国车企处于第一梯队,海外销量占比超80%;美国、法国和意大利车企处于第二梯队,海外销量占比在50%~80%;中国车企处于第三梯队。
曾欣分析,尽管中国与德国、美国、日本、韩国等汽车强国国情不同,基础条件各异,但在汽车产业链、供应链全球化的大趋势下,中国车企必须通过国际化、全球化进程,来真正实现企业由大到强,跻身世界级品牌之列,并推动我国由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的转变。
经过70多年的技术积累,中国汽车已经完成了历史性的蜕变,从研发设计到制造工艺及造车理念,都在向着世界一流的目标迈进。当前,我国不仅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世界领先,而且在内燃机一些核心技术上也实现了突破。整体实力的增强,也需要通过全球市场的认可。如果自主品牌海外销量占比突破50%,不仅是自身实力的体现,而且也是中国汽车走向世界、中国品牌蜚声国际的真实写照。
多措并举,提升海外销量比重
当越来越多的中国车企放出“海外销量占比50%”的豪言壮语,如何提升海外销量的比重,成为车企要面对的现实问题。
一些业内专家认为,中国车企出海能够适应最高的标准,由繁入简的道路或许更好走。“特别是欧美日韩这些汽车强国,其相关技术标准都相对要求较高,如果能进入这些国家的市场,既表明了中国车企的实力,也有利于在进入其他地区市场时提供示范和样板效应。”在张翔看来,在汽车领域,这些国家的标准较为完善,水准也较高,进入这些市场相当于为中国车企的国际化作了背书,有助于中国车企提升海外销量及占比,并可以借此进一步扩大海外销量的规模,实现规模化的经济效益。
曾欣认为,除了渠道布局之外,强化自身技术优势,也是在海外市场形成差异化竞争、赢得海外消费者认可的重要基础。如可以利用技术创新优势,在新能源汽车及智能化等方面对标海外目的地市场,深度挖掘市场消费习惯和市场潜力,以领先的技术优势来为车型赋能。围绕技术创新,还可以在海外选择合适的地点成立研发中心,招揽当地的优秀创新人才和专业研发资源,共同开发适合当地市场的产品。像奇瑞已经在海外建立了6个研发基地,在海外市场推出的新车型更加适应当地消费者需求等,都表明了技术研发在产品及市场推广中的重要价值。
此外,海外收购也是快速进入海外市场的“捷径”之一,如2007年上汽收购名爵,2010年吉利汽车收购沃尔沃等,都是这方面的成功案例。其中,吉利汽车通过收购沃尔沃,整合资源,开发新技术,推出新品牌,如领克、极氪等,实现了技术的双向赋能,也实现了快速出海,海外销量不断增长。
伴随着中国车企“走出去”步伐加快,欧美等地也开始对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设置障碍,给我国车企出海带来了不少阻力。“中国车企更应该坚定前行,以智慧和毅力来进行应对。”上海社科院副研究员夏晓峰认为,除了国家有关部门对此进行的斡旋磋商之外,企业层面,面对欧盟对中国进口汽车的反补贴调查和加征高额关税措施,中国车企既要强化自身产品品质,拥有更高的性价比和竞争力,也要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坚守来之不易的市场,不断调整出海策略和对策措施,力求把相关的风险和损失降至最小,并努力谋取市场利益的最大化。实践表明,针对当地市场特点,不断调整产品结构,强化产品竞争力,在渠道等方面采取更多合作,以多种方式深度融入当地社会,才更容易获得消费者的信赖和支持。
“在海外遭遇各类壁垒的情况下,中国车企也可以从实际出发,在一定阶段内调整出口目标市场。”胡丰林认为,如果明知一条路成本高且难以走通,就不如换条路,在当前的现实情况下,中国车企在欧美市场遇到较大阻力,也可以考虑将重点转向其他市场,如东南亚、中东、拉美国家等。
“汽车出口和海外布局是个长期过程,汽车发达国家车企布局全球也花了很多年的时间。”吴松泉此前在2024中国汽车论坛上表示,大部分具备条件的国家都鼓励和支持进口汽车的本地化生产、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,而且对中国加征汽车关税也不只是个例。这样的现实条件下,企业一定要坚持长期主义、本地主义、利他主义;坚持出口与投资并重,加强企业之间的联动合作,加强有序布局和推进;坚持正和思维、用户思维。
海外本土化布局加速
纵观跨国车企巨头的发展历程,海外生产成为其扩大海外销量、扩大全球市场份额的主要方式。而在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登顶世界第一之后,2024年中国车企在海外市场的本土化布局明显提速,尤其是在东南亚、欧洲等重点出口市场,在拉丁美洲、非洲等新兴市场也是步履不停。
“越来越多的中国车企开始在海外布局本土化生产制造,这有助于规避一些关税之类的壁垒和风险,提升海外市场销量。”在张翔看来,中国车企如果想要快速提升海外市场份额,在海外进行本土化制造是可行路径,但海外建厂也要注意先期进行深入市场调研,确定市场容量及潜力之后再建设更为稳妥。如果投入巨资建厂之后销量始终达不到目标,盈利就成为难题,这与企业出海的目的相悖。另外,海外建厂也切忌“一窝蜂”,要充分考虑当地市场的容量。
近年来,中国车企在海外建厂与以往相比发生了较大变化,这些变化也彰显了中国车企海外实力的提升。”胡丰林表示,以往中国车企在海外建厂初期都是先以KD组装方式来生产,这既有当地供应链不健全的因素,也有车企实力不够等因素。而如今在很多海外市场,不少中国车企都开始建设全流程整车制造工厂,而且供应链企业也在与整车企业一起协同出海。例如,比亚迪目前在巴西建设的大型生产基地综合体就包括3座工厂,分别为一座主营电动客车和卡车底盘的生产工厂、一座新能源乘用车整车生产工厂,以及一座专门从事磷酸铁锂电池材料的加工工厂。在多家中国车企已经或酝酿在欧洲建厂的同时,相关供应链企业也计划赴欧建厂。这不仅可以在当地逐步健全新能源汽车供应链,也有利于规避未来欧盟加征的高额关税。
“值得一提的是,目前中国车企在海外建设的工厂,更多在向着绿色低碳制造方向发展。”梁筱磊谈到,从欧洲到东南亚,低碳环保理念正日益深入人心,一些中国车企在海外建厂也面临着更高的环保要求。如今,中国车企在海外建厂,基本上都是符合当地要求的绿色工厂。在此基础上,中国新能源车企也在将领先的智能制造推向海外。7月17日,广汽埃安泰国智能工厂在泰国罗勇府正式竣工投产。该工厂基于数据驱动,应用大数据、AI、IOT、视觉等新技术,实现100%数据互联互通。
从全球汽车行业发展看,国际化、全球化已经成为大势所趋。“中国车企出海固然可能有风险,但不能因噎废食,依然要坚定追求自己的目标。”夏晓峰表示,尽管目前部分地区有关税壁垒等阻力,但中国车企依然要坚定走好出海之路,通过国际化、全球化道路做强自身实力,打造世界级品牌。
“希望未来岚图汽车在海外的销量能够占到一半以上。”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卢放近日在接受《中国汽车报》记者采访时表示,岚图汽车在今年北京车展期间发布了Let's VOYAH“共岚图”出海战略,树立“6655”核心目标,即到2030年,布局世界六大洲,进入全球60国,累计建成500家销售服务网点,海外销量累计突破50万辆。尽管做好这些工作需要一定的时间,但岚图汽车会积极出海,在海外打造岚图品牌,打造岚图全价值链为用户服务的体系,坚定推进出海及全球化步伐。本报记者 赵建国《中国汽车报》(2024-09-30 008-009版)
声明:免责声明: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,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与本网无关。仅供读者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
大众便民网-未经本站允许,禁止镜像及复制本站。投诉及建议联系邮箱:linghunposhui@sina.com
Copyright ©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便民网 dz.lejuju.com.cn 版权所有,备案号:皖ICP备2022015281号